“8小时,双休、不加班”?欧盟反强迫劳动法案将对纺织业带来哪些冲击?
发布时间:2025-03-19
最近的“反内卷”风暴是内外因素共同推动的结果。内部压力源自产能过剩、消费不振,而外部压力则来自《欧盟反强迫劳动法案》。
《欧盟反强迫劳动法案》于2024年12月12日通过,设有三年过渡期,2027年底开始全面实施。
法案明确要求出口至欧盟的产品,其生产过程中任何环节均不得涉及“强迫劳动”,包括每天工作超过8小时或每周超过40小时的情况,即使员工“自愿加班”也不被允许。这意味着法案不仅影响直接出口企业,还波及整个供应链。若供应链中某一环节存在超时加班,整条产业链的出口都将受阻。
欧盟这套法案表面上是出于人权和劳工权益的考量,实则是借此重塑全球产业分工、技术路径和地缘经济格局,增强战略自主性,很可能成为21世纪供应链规则的“分水岭”。
如果中国企业因拒绝法案而失去欧盟这个庞大市场,不仅会带来账面上的经济损失,从长期来看,还将丧失技术升级动力,导致竞争力下降,甚至被排除在全球高端产业链之外。
所以,在海外拥有庞大业务的大厂率先行动,大疆、美的、海尔果断开始推行“8小时,双休、不加班”工作制。
对纺织业的影响
多家外媒报道认为,该法案虽未直接提及中国,但针对中国意味明显。该法案将会动摇长期依赖的“廉价劳动力”发展模式,受冲击和影响最大的当属纺织鞋服等劳动密集型产业。
纺织业作为世界上产业链条延伸最长的行业,以棉纺织产品为例,涉及棉花种植、棉花加工、纺纱、织造、服装生产和贸易运输等多项环节,该法案对每一个环节都将产生影响。
一个很典型的例子,中国第一大跨境电商公司希音虽然本身只是一个电商平台,并不直接生产产品,但是其产品因被质疑存在强迫劳动成分而在导致英国的上市之路阻碍重重。
因此,该法案将会波及和影响纺织产业链上的每一家企业,企业应趁早规划应对措施。
位于浙江杭州的跨境服装电商公司子不语集团是个十足的行动派,通过优化工作流程,将从前的单双休逐渐调整到双休,今年2月则是宣布实行4.5天工作制。然而,众多的纺织生产型企业则存在变革难题。目前多数纺织工厂实行12小时工作制,劳动强度远高于法案规定。除部分拥有“品牌溢价”和技术话语权的企业外,多数纺织生产企业难以放弃对超长工时的依赖,因为一旦放弃,可能就意味着亏损和退出市场。因此在这种状况下,一些生产低附加值产品的企业将会被东南亚、南亚等低成本地区企业所取代。
但是,该法案针对的是全球,并不只针对中国,为降低人工依赖,该法案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加速全球纺织服装产业智能化发展进程。
资料来源:纺友网
- 经纬新闻
- 行业新闻
- 国资要闻
- 用户体验
- 一月
- 二月
- 三月
- 四月
- 五月
- 六月
- 七月
- 八月
- 九月
- 十月
- 十一月
- 十二月
电话: 8610-84534078 | |
传真: 8610-84534135 | |
地址: 北京市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永昌中路8号 |
